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阜新十家子玛瑙加工今昔两重天

  取缔染色工艺玛瑙染色加工难觅其踪

  4月15日,记者在十家子镇五家子村、小大来村、南甸子村和那力闪村的那力闪屯走了一圈,想找家染色的玛瑙加工作坊,结果根本找不到。而看到的是,在各村村口上,都竖立起醒目的“禁止玛瑙染色”警示牌和举报电话。

  马荣彬,58岁,在镇里经营一家玛瑙精品城,从事玛瑙加工、销售30多年。 2005年的时候,记者到十家子镇采访的第一个对象就是马广,9年时间,老马早已经忘了记者,但记者不曾忘却,依稀记得在“前店后厂”的老马家里,老马和老伴儿正在打磨抛光一批玛瑙手镯,说那是给黑龙江的客户加工的。

  这次再见到马荣彬,虽然他上了年纪,但比过去要精神了很多。谈及玛瑙染色的事情,马荣彬直言不讳:“我过去就搞过玛瑙染色,加工些手镯、串珠之类的小件,都是低端货。现在不搞了,现在主要从事玛瑙雕刻加工,走高端了。低端染色玛瑙工艺在我们十家子镇已被淘汰了,过去专门提供染色的药厂在十家子都没有了。现在用的原料都是天然色,南红、战国红、江料等。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搞玛瑙染色费力不讨好!一是破坏了环境,地下水受污染,最终坑害的是自己;二是利润太低,大家都在搞高端玛瑙雕刻,你还整手镯、串珠,根本挣不到钱!三是政府看得紧,发现了就重罚,谁都不敢干! ”

  玛瑙改色是一门古老的技术。史料记载,先人将玛瑙在蜂蜜中浸泡,取出后放在火上烤,完成最初的玛瑙染色工艺。上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美国等国家就采用多种办法给普通的玛瑙“化妆”,也就是现称“优化”(国际通称),使其具有美丽的色彩和纹带。

  上世纪80年代,十家子玛瑙玉器厂就引进了国家星火计划科技项目,对玛瑙进行着色处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玛瑙着色技术进入了普通的玛瑙业户的作坊。但在玛瑙加工过程中,倾倒玛瑙染色漂洗的废水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对此,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并在省、市、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2007年十家子镇兴建了玛瑙残液污水处理厂,但运行一段时间后囿于技术水平限制,再加上当地染色加工作坊分散、市场份额逐年减小、染色漂洗的废水排放量少等,玛瑙残液污水处理厂难以保证平稳运行。 2013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决定取缔玛瑙染色这一工艺,以保护地下水资源。当年7月,该县出台了《关于依法取缔玛瑙染色工艺的决定》,并成立专项行动工作组,对十家子镇玛瑙染色工艺进行全面 “清剿”整治。半个月时间,全县共出动车辆30余台次,工作人员120余人次,没收染色残液161桶,染色器具249个,原药6箱,酸15瓶,药瓶350个,拆除染色池105个。所有危险废物已由镇政府委托危废处理中心统一处理。至此,全县玛瑙染色行为得到了全面遏制。同时,十家子镇已对个别染色区域居民区统一安装自来水,解决了群众安全饮水问题。

  “重拳打击,经常性排查,举报有奖。”这是十家子镇防止玛瑙染色行为反弹所采取的举措,“一旦发现,每吨罚5000元”。为防止玛瑙染色行为反弹,去年下半年到今年4月,该县环保局联合公安、卫生、工商等部门,多次开展整治“回头查”活动,对查出的5家“反弹户”,依法进行了处罚。

  阜新县委常委、县总工会主席、十家子玛瑙园区管委会主任陈忠民说,全县继续加大对玛瑙染色行为的打击力度,已经建立起取缔玛瑙染色行为的常态化机制,坚持每周必查,随时抽查,同时接受群众举报,做到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取缔一个!

  一件雕刻精品就是一幅舒展在玛瑙上的中国画

  海棠山,坐落于阜新县境内,是一座北方文化名山。山中,267尊摩崖造像,美轮美奂。阜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向东说:“海棠山摩崖造像,是一幅幅舒展在岩石上的中国画”。

  若套用这句话,十家子琳琅满目的玛瑙雕刻工艺品,同样也是一幅幅舒展在玛瑙上的中国画。

  翻开 “阜新玛瑙精品集”,杨克全的“自在济公”、刘国志的“三顾茅庐”、高绍和的“雪山飞鹿图”等等,在玛瑙原石上经过奇思妙想、精巧设计和精湛雕刻技术,一件件天然色的精品玛瑙工艺诞生在制作者的手下。阜新玛瑙加工已经走向了高端化、精品化,低端落后“染色加工”工艺已经被远远越过。

  这一幅幅带有天然色的精美玛瑙雕刻工艺品,其原料从哪里来的呢?十家子玛瑙产业基地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赵福春告诉记者,当地现在玛瑙加工主要是以雕刻为主,手镯、串珠等小件很少加工生产了,即使有手镯、串珠加工,其原料主要来源于云南和四川的南红玛瑙料和朝阳北票的战国红玛瑙料,大型的雕刻件主要来源于巴西的花料、黑龙江的江料,以及当地的水草玛瑙料和黑红花料,海洋玉髓料则来源于马达加斯加。这些都带有天然原色,根本用不着染色。这就从源头上堵住了玛瑙加工染色问题。

  从市场角度上说,染色玛瑙在十家子已经没有了市场,无人问津。赵主任告诉记者,目前,十家子玛瑙制品已形成旅游、娱乐、佛教用品、装饰装修、雕刻工艺、工业用品等7大系列、300多品种、数千种款式,体现了“巧、俏、绝、怪、新”为典型的艺术特色。件件作品制作都很精美,市场销售非常好,而染色的玛瑙利润很低,已经失去了市场。再加上政府打击力度大,现在十家子已经没有人从事这项低端的工艺了。

  专门从事战国红玛瑙加工的64岁邢希和告诉记者,染色加工的玛瑙根本卖不动,他指着手里的战国红玛瑙料说:“这颜色多鲜红艳丽,用得着染色吗? ”

  阜新玛瑙加工历史悠久。

  查海遗址出土的玉、玉币及玛瑙刮削器,描述着阜新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已从事采掘、加工、使用玛瑙的盛况。清乾隆年间,阜新的玛瑙采掘及加工业已达到了鼎盛时期。据《清实录》载:“阜新地区‘开挖窑洞十六,窑工千人,南部设有商邑’”。相传清代宫廷摆设的雕件及王公贵族所佩戴的玛瑙饰物,大多取材、加工于阜新,玛瑙水盂、鼻烟壶、佛手、龙盘等均是当时的标志性制品。

  如今,十家子玛瑙更是以储量大、加工品种多、色泽全、纹理美、质地优而著称。红玛瑙、黑花玛瑙、白花玛瑙、水草玛瑙、紫云玛瑙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特别是青花玛瑙、冰晶玛瑙、滴翠玛瑙,其纹理图案变化无穷、料状千姿百态,色泽丰富多彩,用之雕成的艺术品逸趣横生、妙不可言。而价格昂贵、世人皆视为珍宝的“水胆玛瑙”,也偶尔发现。为此,十家子“玛瑙之乡”称谓声名鹊起。

  阜新玛瑙文化是中国玉文化外在的重要体现,它秉承了“世界第一玉”和“华夏第一龙”的文化内涵。

  玛瑙产业迎春天 “烫金名片”更灿烂

  “我们是把玛瑙作为一项产业来做的,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着玛瑙产业。 ”陈忠民说。

  徜徉在十家子镇的街头,记者为这里鳞次栉比的玛瑙经营店铺而目眩,也为五光十色的玛瑙艺术品所吸引。蓬勃发展的玛瑙业已成为十家子主导产业、阜新的一张烫金名片。

  去年6月26日,“中国玛瑙之都”特色区域荣誉称号考评组专家们来到十家子镇,震惊于眼前玛瑙集镇的宏大场面,纷纷感慨道:“阜新玛瑙,名不虚传! ”

  改革开放以后,十家子镇玛瑙业进入了发展的春天。

  1987年10月,十家子玛瑙交易市场应运而生,而且形成了今天全国最大且唯一的玛瑙专业市场。如今,全镇拥有规模以上玛瑙企业7家,大型玛瑙加工企业20家,中型玛瑙加工企业156家,小型玛瑙加工户2560户,从事玛瑙加工业的有1万多人,同时带动周边近3万多人就业,形成了6个玛瑙专业村。规划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的十家子玛瑙产业基地也已拔地而起。全镇拥有玛瑙精品商铺609家,摊床1200多个,活跃在全国及世界各地的玛瑙经销商近2000人。